三国忠于汉朝的大臣
1 士孙瑞(?-195年)东汉末年大臣。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永汉三年四月,为尚书仆射、与司徒王允、董卓的部将吕布共谋诛卓。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每缺,瑞常在选中。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张喜等为公,皆辞拜让瑞。后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瑞为尚书令,为乱兵所害。天子都许,追论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2 伏完(?-209年)国舅爷之一,伏皇后伏寿之父,时人称其“深沉有大度”。历任屯骑校尉,执金吾,光禄勋;后病逝。守护自己的女婿到生命最后一刻。伏寿曾写信给伏完数落曹操的残暴,希望伏完铲除曹操;但是伏完不敢轻举妄动。214年事情暴露,伏寿和伏氏宗族百余口被曹操诛杀。3 杨彪(142年—225年)杨彪,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杨彪历官(司空、司徒、太尉)。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年八十四。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4 孔融(153-208年)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5 王邑(?-约215年)任河东太守,封安阳亭侯,在河东得官民爱戴。献帝东迁经过安邑时贡献粮食。后因受曹操猜忌被调许都担任大司农。王邑的调离还引发过卫固叛乱。6 张杨(?-198年或199年)割据河内的实力派。献帝东迁后尽力供应粮食,并说服刘表供给资金修建宫殿。局势稍微平稳后,张杨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建安三年,曹操围吕布于下邳。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办不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张杨以应曹操、致使曹操尽收其部众。7 段煨(?—209年)原为董卓帐下中郎将,董卓令他屯兵华阴。兴平二年(195年),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行至华阴。段煨出营迎接,供给献帝衣食。护送献帝的杨定与段煨不和,诬其勾结郭汜,双方激战十余天,被刘协劝解。建安三年,在黄白城击破退守的李傕,斩杀李傕 ,将李傕族人押解许都,夷三族,刘协封段煨为“安南将军”、闅乡侯、长安太守。后官至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209年),段煨去世。段煨在西凉军里面简直是异类:一方面不参与李郭之乱;另一方面领导部队务农,不掳掠,努力维持地方稳定。在献帝东迁时被杨定等人连续冲击多次,巍然不动;还继续供奉献帝等人的饮食,可以说做到了最好。如果当初献帝在兴平年间李郭再次叛乱时能早点争取段煨,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8 刘虞(?-193年)刘氏三牧之一,德高望重的地方实力派。刘虞年轻时曾经跟盖勋,袁绍等人约定一起守护汉室;也是个妥妥的情怀党。天下大乱后,献帝曾派遣刘虞之子刘和到幽州联络刘虞,但是道远阻塞,后反而被袁术抓获。刘虞因为跟公孙瓒发生矛盾,被公孙瓒打败并斩杀。另外还有董承,杨奉,种辑,韩暹,杨定等人也多多少少在献帝身边出过力;后面多由于反复无常被曹操,刘备等人斩杀。很大程度上这些人仅仅是反复小人,一方面他们保护汉献帝东归,一方面又挟持献帝希望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并不是真正心向汉室。值得一提的是杨奉,韩暹两个;智商之低,人品之劣令人叹为观止。做到了谁用他们谁倒霉的地步。像盖勋,皇甫嵩等人心向汉室;但是死的太早,所以也并不能跟汉献帝接上头。
十大巾帼英雄排名
一、妇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文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二、花木兰,木兰代父从军流传千古。魏氏女,西汉谯城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 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三、冼夫人,约520年—601年,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黎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四、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 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五、樊梨花,大唐贞观年间人,薛丁山的妻子。她因与薛丁山平定西北边乱、沙场挥戈与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传奇故事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是古代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樊梨花,在我国地方史记、掌故稗史中都有记载,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她自幼随骊山习艺,历时八载,武艺高强。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绣戎刀无可匹敌。於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镇国一品夫人。六、穆桂英,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七、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 后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世忠的正妻。公元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公元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公元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于当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公元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八、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人。后嫁入石柱县。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明史》·秦良玉本传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秦良玉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北京宣武门四川营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遗址(门上刻“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大字)。九、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 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十、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创作的《鹧鸪天》抒发了她立志为国牺牲的心声——“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公学。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 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刘协董卓讲什么
相较于事迹而言,更多人都对他和吕布貂蝉的三角恋心有戚戚。八卦之心人皆有之,但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真如此吗?貌似不这样!胖董卓崛起,源自何进征召四方豪杰平定宦官集团乱命。这出乱命一下,早已拥有野心拒绝朝廷任命的董卓,正驻军河东(今山西),拥兵自重同时也观天下时局走势。那一刻的董卓,聪明劲十足,哪有半点西凉莽夫的色彩。这不,何进调兵消息刚一出,董卓立马介入争端,以邀约入京为借口,兵马从河西开进洛阳,同行的还有鲍信、桥瑁和丁原。唯一想不到的估计是,这策划调兵的何进太不给力!兵马还没到洛阳,自己却先丢了脑袋,也引发了洛阳大。何进身死,下属袁术等人为了复仇,开始攻击洛阳西宫,打着打着杀红了眼,洛阳城只要没长胡子的男人,几乎在屠刀下死绝,2000多人也成了宦官集团陪葬品!混乱之中,小皇帝刘辩和皇子刘协北宫!慌不择路后,刚和护驾官员汇合就看见了带大军缓缓而来的董卓。一群惊慌失措的人,遇见一群精锐!这气势上就低了几分,也让董卓有了进一步得寸进尺的勇气。面对天子要求董卓退兵的诏书,董卓是寸步不让,还骂大臣说:诸位皆国家栋梁,不能匡正汉室,致皇帝流落,还有脸让撤退!一般而言,对皇帝不敬都需武力护持,可那时带兵进洛阳的又不止董卓一家,这兵力优势并不大。由此才有后续董卓接二连三的阴招,和洋洋自得的话语。跟随董卓而来的鲍信、丁原属袁绍关系户!他们兵力不少,眼看自己兵力不占优,董卓就弄了出减灶增兵计。每隔四五天,让兵马出城,然后隔天在大张旗鼓进城,造成了西凉军无数的假象,也给了自己掌控大局布下了疑阵。有了这布置下的疑阵之后,才有后续董卓发挥的空间。这空间就是,在掌控朝廷后,进一步染指皇权,至于如何做,董卓也使了一个大招。行废立!小皇帝刘辩年幼,唯一仰仗是何太后,最大反对派则是袁绍为代表的何进余党。面对这三方势力,董卓决定先拿最具实力的袁绍开刀。见到袁绍后,他单刀直入的说:天下之主,应由贤人担当,我觉得刘协不错,想立他为帝,你觉得他跟刘辩比如何?说完还放肆的说,要是刘协不行,这刘姓皇族就不该留种了。这番话,无疑有谋夺天下嫌疑,目的则是以势压人,让袁绍向自己靠拢,只要袁绍不反对,这事成难度就大为降低。可惜的是,袁绍那时还英雄气十足,愤怒驳斥说:汉家四百年,恩泽天下,民心所向,天子年轻也没什么不善言行,将军贸然行废立,只怕大家不同意啊!言外之意就是,你个老匹夫算个什么东西,也敢做这事!一番挤兑,让董卓勃然大怒,两人就这样在朝堂之上舞刀弄剑起来。相持后,董卓忌惮与袁绍世家大族光环,还有关外诸侯的势力,也不敢太过分,就这样任由袁绍跑路,不过废立皇帝的事,他还是要做的。不仅废皇帝,他还要杀皇太后,这部曾经嚣张跋扈的何太后,也成了废立之后的牺牲品。一切如意后,刘协成了汉献帝,董卓也顺理成章,成了自萧何、曹参后,汉朝的第三个宰相!不仅成了独相,还获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其实啊,这是古代权臣夺权固有操作,先获相国大权,然后在获得臣下都没有的特权,抬高身份,随后制造,最后就是禅让了!得这一切后的董卓难免志得意满,紧接着就开始制造!于是放言说了八字:我的相貌,尊贵无双!这话说完,再看董卓尊容,无论如何都和尊贵搭不上边。可董卓就是敢说这话,原因吗也很简单!名正言顺夺权都要获得天的承认,所谓天子天子,上天的儿子就是皇帝。如果不说这话,如果不说自己相貌尊贵,这众望所归的环境如何制造?其实这举动,就和后世什么石头上刻字啊,鱼腹中的字条啊,民谣啊之类一样,都是攻势一种,也是夺权者的必备步奏而已!如果那个时候,董卓行以上事后稍许收敛,而不是开启序幕,大肆大臣,纵兵掳掠贵戚,甚至在皇宫中淫乐。董卓名头不会臭的那么快,禅让事稳扎稳打,也不是没机会,但他是一点不知收敛!最后引关东诸侯群起反抗,只得无奈放弃洛阳,转而去往根据地关中董卓所言:我的相貌,尊贵无上!在彻底失败之后,也就成了一个笑话,至于成功者,他们说的都成真了,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天命所归吧!
三国时代四大恶人都有谁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排名,出乎了众人预料!其中恶贯满盈的董卓竟然只能排到第三,而深受众人喜爱的马超却排在了第四,那么你知道第一第二都是些什么人吗?第四、马超在大多数人眼中,马超此人就是一个大孝子,当年他之所以会起兵反抗曹操,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以及族人遭到了曹操的诛杀。可以说,马超也算得上是忠义的典范!再加上后来马超投奔刘备后,被封为五虎上将,这更加重了众人对马超的喜爱,所以说让马超排入三国四大恶人的排名,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事实上,演义中的马超,都是经过美化的,正史中的马超,劣迹满满!在三国演义中,马超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孝子,为了替父报仇,他不顾自身安危,起兵对抗强大的曹操,令人感动。然而在正史中,马超不仅不是个孝子,还是个坑爹选手!马超的老爹马腾,原本也是西凉军中的佼佼者,只不过他年纪大了,看清了形势,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他放弃了兵马,选择归顺曹操,去过潇洒日子了。然而令马腾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想要致自己于死地!当时曹操想要借道关中,攻打汉中的张鲁,然而马超却不愿意,他担心曹操借机攻打自己,于是他不顾父亲马腾以及众亲人的性命,选择起兵对抗曹操,这无异于至父亲族人于死地!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成功几率大一点,马超竟然认贼作父!韩遂和马腾有杀妻之仇,相当于马超的母亲就死于韩遂之手,结果为了对抗曹操,马超竟然直接认韩遂为父,太令人震惊了!马超认贼作父,置父亲以及族人的性命于不顾,起兵对抗曹操,但曹操并没有对马腾痛下,他还是想和马超谈谈的。结果马超在第一次兵败后,还是不管不顾,重新拉起队伍攻击曹军,最终惹怒曹操,害死自己的家人。可以说,父亲马超以及马氏宗族之人,就是被马超给害死的,曹操并不想将马腾家族斩尽杀绝,是因为马超屡次作乱,曹操才动手的!在民间,一直存在着这么一句话,叫作“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顺的人,几乎就算是妥妥的恶人了,马超不仅不孝顺,而且故意坑死自己的父亲与族人,其行为已经超越了为人的底线,他自然能够名列三国四大恶人之列了,也怪不得刘备不敢重用马超呢,连父亲身死都不在乎的人,谁敢信任他?第三、董卓董卓之恶,几乎人尽皆知!自从何进死后,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集团,开始席卷中原地带,使得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在此期间,凉州兵的掳掠行为,简直数不胜数,罄竹难书,而这一切,都是在董卓的纵容下产生的。董卓之后的李傕郭汜等人,行为比董卓更加放纵,他们完全能够排进三国四大恶人之中。这里由于篇幅原因,所以将董卓、李傕、郭汜等人都简化为董卓,因为董卓最具有代表性!很多人疑惑,董卓干了这么多恶事,为何他仍然只能排名三国四大恶人的第三,为何他无法排名第一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董卓的智商不够!在本文看来,一个不怎么聪明的恶人,带来的破坏性虽然巨大,但却很短暂,而一个聪明的恶人,带来的破坏不仅巨大,而且长久,所以说董卓虽然做了许多恶,但由于他本人不怎么聪明,所以他做的恶,造成的影响远远不如那些聪明的恶人,不信我们看下来的这两人!第二、曹操古时候,曹操被称为奸雄,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却将曹操视为偶像,认为曹操才是真性情,而刘备那种仁义之人,倒是假仁假义。所以说,很多人并不认为曹操是一个坏人,更不要说是三国四大恶人之一了。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翻开正史,将会发现,曹操就是那种非常聪明的恶人,其破坏力远超董卓之流!曹操的恶,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残忍好杀,二是多疑易怒,三是夺女。曹操这个人好杀,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年曹操觊觎徐州,出兵攻打徐州,出现过数次屠城行为,吓得徐州百姓人心惶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进攻徐州的行为,曲解为为父报仇,然而事实却是,曹操父亲还未死时,他就已经开始进攻徐州,屠戮徐州百姓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徐州的不少人才,都开始向南转移,这里面的代表人物便是诸葛亮!很多人一直奇怪,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中,明明曹操最强,刘备最弱,为何诸葛亮不去辅助曹操,反而是帮助刘备对抗曹操,若不是诸葛亮在其中横插一脚,想必曹操早已统一了天下。不少人将诸葛亮的行为,解读为他想要建功立业,但在本文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想要复仇!诸葛亮本来生活在徐州琅琊郡,正是因为曹操屠徐州,搞得徐州人心惶惶,所以年幼的诸葛亮才背井离乡,而当年拯救徐州,对抗曹操之人,便是刘备,两相比较,很明显刘备是好人,而曹操是恶人,所以诸葛亮才会毫不犹豫的投靠刘备,帮助刘备对抗曹操!事实上,除了屠徐州,曹操屠城的劣迹还有不少。三国记载的十多起屠城案例中,七成都是曹操集团干的,可见曹操集团是多么的残忍好杀!而除了残忍好杀,曹操的另一个行为,更加令人侧目,这便是夺女。曹操这个人的爱好与众不同,其他人都喜欢黄花大闺女,偏偏曹操喜欢别人的妻子,为此,他还搞出了不少的惨剧,令人惊叹。众人喜欢的猛将典韦,就是被曹操的这个行为给坑死的!事实上,曹操残忍好杀,喜好别子的行为,和董卓是非常类似,他之所以能够超越董卓,排名第二,主要是因为他比董卓更加聪明,更加懂得保护自己!而他保护自己的手段,便是多疑!曾经有个手下想要帮曹操盖被子,结果被曹操暴起诛杀,事后曹操假惺惺地表示了“歉意”,但其多疑的性子,却让很多人不敢再贸然接近他。而这,也恰恰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就是要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多疑,让别人怕他,不敢接近他,借此保护自己的安全。曹操作恶多端又如此聪明,非常难以除掉,最终甚至还寿终正寝了,使得不少人都遭到了他的祸害,所以他完全可以超越董卓,排名第二!第一、司马懿在现代网络中,司马懿也是大众非常喜欢的人物之一,然而正史中的司马懿,其实也是劣迹斑斑,其做下的恶,甚至影响了华夏数百年!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互相征伐,但整体来说,大家还保持了对外的军事优势,没有多少外族敢于胡来。但是司马懿的恶行,却直接导致了华夏严重的内耗,间接致使外族的做大,威胁到中原的安全。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背信弃义,诛杀曹爽,直接改变了那个时代的规矩。在此之前,斗争虽然激烈,但都保有一定的底线,只要对方放下武器,基本都不会赶尽杀绝。但自从司马懿诛杀曹爽后,众人之间的信任被打破了,斗争底线也被突破了,大家再也不会对敌人手下留情,因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除此之外,司马懿为了掌控曹魏大权,开始和士族妥协,直接导致了上层士族的穷奢极欲,最终诱发了八王之乱。自此,华夏大地开启了一个黑暗的大乱世,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给华夏汉人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仅是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使得华夏汉人失去了汉朝时期的雄风!这是骨子里的伤害,非常难以治愈……所以说,要论三国中谁对华夏伤害最大,那必定是司马懿,若不是他胡作非为,哪里会有三百年的大乱世?结语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排名,远超众人想象,恶贯满盈的董卓只能在其中排第三,惯于屠城的曹操也只能排第二,而一向被众人看好的司马懿,则排名第一!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在如今行政版图上,你可以看到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行政区域---甘肃省,它位于西部,形状像一条玉如意,它的中间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这条通道东西长1200公里,宽数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马鬃山。因为在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们称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东西是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进入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黄金通道。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就曾这样分析过西域、河西与秦陇的地理政治联系,是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数千年来,西域的得失始终与河西走廊密切相关,如唐朝前期拥有河西走廊,并于西域设四镇,“太宗文皇帝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剖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然而唐中后期时,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导致“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经济上河西走廊堪称路上马六甲海峡,从历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我国经济战略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通道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骞之后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占领,是我国数千年领土扩张历史上第二次伟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后,广阔的西域进入人的视野,使的农耕战略纵横一下向外扩展数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