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攻略资讯 >  游戏攻略 >

猎杀对决恩菲尔德(如果苏联在二战前就研制出了AK47,会对二战有影响吗)

小编: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  时间:2023-04-04 13:29:17

如果苏联在二战前就研制出了AK47,会对二战有影响吗

AK47确实可以算一种比较成功的步兵武器,但是即使苏联在二战前研制出AK47对战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首先,苏联即使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也不大可能大规模生产。如果苏联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作为一种全新的武器,调整生产线需要时间,工人们在生产上熟悉工艺也需要时间,势必会影响步枪的产量。而在战时军工生产必须兼顾武器的性能和产量两个因素,特别是在战争初期,苏联在德国的偷袭下损失了大量的和武器,急需大量步枪装备部队的时候,产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在二战前,苏联研制了SVT-40半自动步枪,其总体性能优于苏联原来使用的莫辛纳甘步枪,苏军有意逐步用SVT-40半自动步枪替换旧装备。然而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这一决定立即被搁置,各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莫辛纳甘步枪,SVT-40仅进行了小批量生产。显然,如果AK47在战前研制成功,命运也和SVT-40半自动步枪,毕竟和SVT-40相比,AK47的子弹都和原来的莫辛纳甘步枪不通用,考虑到原来大量库存的子弹,苏军也必须慎重考虑在战时全面换装对后勤上造成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风险。其次,在现代战争中,步枪的作用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对于战局发展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早在普法战争时期,战场上的主角就变成了大炮,步枪退居次要地位。普法战争时期,法军的步枪比普军先进的多,但是依然败给了火炮优势的普军。甚至有人总结说普法战争普军是靠“五公里长的炮兵”最终获得胜利的。而进入二战以后,飞机、坦克、大炮成为战场的主宰。开战前都会用炮灰把对方阵地洗一遍,攻击时步兵一般也是在装甲部队的掩护下展开。即使在步兵里,机枪的作用也比步枪大的多。所以在战斗中,真正死在步枪下的人并不多,AK47虽然性能出色,但是不会对战局造成太大的影响。第三,AK47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点,主要是观念问题,一旦发现其优点,德国很容易仿造,抵消苏军装备AK47的优势。当然,AK47就其性能来说,确实很出色,如果苏军大量装备,也会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AK47的生产技术对于二战期间任何一个工业强国来说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其最大的难点在于接受一款比现有子弹威力小的中间威力弹。如果在观念上能接受这一点,那么很容易就进行仿造。如果苏军真的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了AK47,那么德军很容易发现其优点,通过战斗中缴获的样品进行分析,并生产自己类似的产品。实际上德军在二战期间缴获苏联的SVT-40半自动步枪以后,就吸收了其部分优点,用于改进自己的武器。因此苏军这个优势很快就会被德军抵消。综合看,苏军即使在战前研制出了AK47,其作用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被德国仿造,对战局显然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八里桥之战”清军究竟输在哪里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八里桥之战清军是全方位的输,还不能说只是输在哪里的问题,所以从伤亡对比上看就会显得那么悬殊。一、战争的结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在这个伤亡数据上估计是没有异议的。八里桥之战,3万清兵对阵8000英法兵;清军伤亡1200人;英军死2人,伤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伤);法军死3人,伤18人。双方伤亡23:1。从战果上说,实在是一种降维打击。二、指导思想错误:以强攻对敌。先说一点题外话,其实通过前期的第一次战争,第一战大沽口之战,按道理清廷应当明白会有这么个结局。但是却只知此而不知彼,在弱势情况下还采取了强攻的策略,并没有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再适时出击的策略,虽然不能改变结局,但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因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法军士兵15人阵亡,129人负伤;军官2人阵亡,11人负伤。140名伤员已全部送进设在新河当铺的战时医院。英军伤亡人数和法军差不多,17人阵亡,162人负伤,其中军官22名。( 李桑. 第二次战争中三次大沽之战述评. 《 军事历史研究 》)英法军伤亡人数是大大超过八里桥战役的。说明如果当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坚守并侍机出机的话,战况将会好得多。实际上这种进攻战术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翻版。萨瑟兰高地战,当时的俄军骑兵就在法军的步枪阵中伤亡殆尽,俄军阵亡就达8000人。克里米亚,第93萨瑟兰高地,法国步兵击败俄骑兵所以,这里秋草认为此战的指导思想就存在较大的问题。三、在强攻战中,此战是典型的两个时代的较量,输那么惨是正常的,而输少一点却算是本事了。1、装备差距 1)步枪对鸟枪抬枪, 英法线膛枪取代滑膛枪当时的英法已经装备了有膛线的米尼步枪(枪管内设有旋转的膛线)。法国人研制了米尼步枪、米尼铅弹。米尼锥形铅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软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骤压可以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铅金属比铁质容易变形),刚好紧贴枪管的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火药爆炸造成的燃气推进力足,密闭性好,又可以使弹头在枪管内旋转膛线引导下高速旋转。米尼子弹小于枪管,射击时膨胀,气密性好线膛步枪的子弹旋转出去后,子弹的速度与穿透力均大大强于之前的步。且受空气风力影响较小,射击准确度也大幅提升。当时,米尼步枪比第一次战争的滑膛枪的最大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30多米,并且精准度很低。而米尼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米,可以在更远程打击敌人。2)清军的最好的步兵火器是抬枪,有效距离还达不到50米而且,因为需要两人合作,性能又差,后座力极大,开枪后,射击者往往枪的后座力震到摔倒在地,而且子弹的装填速度慢,至少二分钟才能装一次。所以在进攻战中还很难使用。 2、火炮的严重落后:1)当时英军装备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炮,4门,64毫米后膛线膛炮,竖形螺栓。射程可达到4公里。装有开花弹和实心弹,为攻城之利器。英国阿姆斯特朗炮栓由于产量不高,膛压控制不稳定,没有大规模装备,所以英军其余火炮的配备为前膛炮。2)此外,英军还配有康格里夫火箭炮300门。专用攻击陆军及固定阵地的。康格里夫火箭3)法军火炮:法军装备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法军制式野战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进全重 1200 kg,炮管长1.91米,能发射1.4 kg(法制12磅)实心球炮弹。口径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为 5度 把炮弹打到1480米远的地方,如果调整仰角和发射药配重能打得更远。可以发射球形实心弹、带延迟印信的爆破弹(开花弹)、榴霰弹。法军拿破仑炮采用的是青铜铸造的炮膛清军火炮,仍然是土炮太平军时还比较管点用,有效射程最多1公里,没有膛线,更没有射击调整,没有开发弹,打出去的是铁球。而且命中率极低。 如八里桥之战,清军在战役中,打一整天没有一发炮弹命中联军,发射的炮弹都打到树顶上去了。战斗结束了,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信管火枪、大刀、长矛以及其他武器。另外还有数千个装得满满的箭袋,这些箭此后一连好几天都被充作联军营地篝火的燃料。湘军炮队清军红衣大炮3、近战武器差距更大另外联军在近战格斗中配备有左轮手枪,当时的手枪还不能连发。但有利于格斗,在大沽口炮台争夺战中,英军士兵就用左轮枪打死了直隶提督乐善。第二次战争英军左轮手枪样图清军近战武器主要是弓箭与弯刀,鸟枪当时的鸟枪是射程才20多米,而且以散弹为主,换装不方便。而弯刀在骑兵格斗中又没有刺刀的长度与锋利性。英法军的刺刀通常长度在1.8米-2米之间。换装便利,直接接在步枪上即可使用。英法军刺刀二、战术落后——遭遇T字形局面,却不自知。当英法军部署好了阵地,清军以纵队骑兵的发起冲锋,一般以300-500名骑兵为一股,依次发起冲锋。1、被形成了T字形攻击的火力弱势。强占T字横头阵位的一方可以充分发扬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极大抑制。3万清军全部部署,呈现出大弧圈的半包围阵势,整个骑兵排成正面长达5公里的阵线。后面是清军炮兵和步兵。在远距离上就被联军的重炮给轰一遍,清军不顾死伤依旧前冲,联军在左右两侧架起大炮,侧竖向轰击。 被形成了T字形打法,联军相当于那一横,可以全面发挥火力,而清军相当于那一竖,只有前面的部队才能攻击,而且造成部队层叠,造成大伤亡。 联军火炮一发可以一线阵列。在火力不如的情况下,战术上的劣势更使清军伤亡惨重。2、没有以长矛骑兵冲击步兵方阵以弯刀、鸟枪的骑兵即使冲军阵营造成的威胁也不大,冲击前膛枪阵,至少需要用长矛的长兵器进行较远距离的刺杀这是传统对阵的方法。 僧格林沁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他也没有见识过欧洲的步兵方阵。三、军事素质完全不同,不能说清军不英勇,但近代的军事素养与古代战争的代差实在巨大。骑兵不利于攻击线膛枪方阵,死伤巨大。1、骑兵素养差,近战武器与技战术代差明显。由于清军人数众多,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许多清军冲至法军阵前仅30米处,这样可能对法军造成较大伤亡。 联军左路英军格兰特将军立刻下令炮兵射击,减轻法军的压力。联军几个炮兵队发射的炮弹因紧贴地面飞行,打进清军马群中对马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英军骑兵旅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长矛,以标准的欧洲式的枪骑兵队列冲击清军。同时装备着左轮手枪,马枪和马刀的英国胸甲骑兵也发动了冲锋,面对马刀和鸟枪的蒙古骑兵,联军骑兵很快就击败了蒙古骑兵。此处冲击,甚至无一阵亡。2、双方的纪律性与勇敢性相差较大。燧发式手枪通过欧洲战争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考验。联军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勇敢精神,在蒙古大队骑兵冲击到50米距离上,大声喊叫着,舞动着马刀,俯身策马。但联军还保持着整齐的队形和清醒的头脑。进行冷静的换弹与射击,始终没有一点慌乱。联军骑兵在训练,组织和纪律上有明显优势,在武器上左轮手枪,长矛和马刀打近战也比蒙古骑兵的短火枪,弱弓和马刀有优势。在近距离战斗中,蒙古骑兵无法抵挡英国骑兵的左轮手枪和锡克骑兵的长矛。3、最后的刺刀冲锋——实际上在冲锋失败后,最大的伤亡来自于刺刀冲锋。 冲锋失败后,清军还有大约上万练勇和。装备的还是刀矛弓箭,这人数众多。 因为法军指挥官蒙托邦认为同清军对射是浪费时间、火药和生命。干脆发起刺刀冲锋。 最后的战局:联军步兵排成刺刀阵开始向前推进,联军骑兵在大炮掩护下排列成骑兵列队开始突击,清军守军根本无法抵抗1个骑兵旅进行的标准的欧洲式骑兵列队长矛冲击,清军崩溃了,变成。联军的米尼步枪,装弹便利,带有膛线八里桥口的清军皇家禁卫军以白刃战阻挡联军。但是经过近代化严格训练下的步兵,在进行刺刀白刃战时,其战斗力绝对不低于任何古代白刃战部队。 知道欧洲近代战法的朋友应知道,欧洲步兵连都习惯了在50米距离站成2大排排队相互枪毙,对于白刃战更是毫不犹豫。而清军从来没有阵列式白刃战的经验。特别是法军在欧洲出名的白刃战无敌。法军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桥做最后的冲锋。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清军大炮。如清军胜保将军也在桥头争夺战的肉搏战中,多处负伤。联军都称赞兵特别是蒙古兵很勇猛,但是正如现在还有人以为的勇敢似是乎胜利的最大要素。勇敢到了愚昧大势的程度,不知彼此差距,那就无非是莽夫之勇,于国家毫无益处。战役的结果,用僧格林沁的行动就可以知道,之前僧王一力主战,不顾郭嵩涛(副使)反对,叫嚣最狂,此战之后,清廷咸丰朝廷还准备再战,派军。但很快就被从八里桥回来的僧格林沁拒绝了。僧王知道,再调蒙古兵过来也没有用处,这巨大的全方位差距不是靠天生比较有勇气敢打架就可以简单填补的,从此之后僧王再不言主战之事,开始主动学习军事,直到1865年战死。八里桥的影响。 胜败兵家常事,但输了不总结经验教训,在原地再败一次,就是可笑!这一次直接打醒了许多清国高层,如恭亲王、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纷纷在此后开始了的洋务运动,其实输不可怕。资料:《剑桥晚清史》《近代史》《天朝的崩溃》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

志成下载站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志成下载站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0 - jlzcch.cn. All Rights Reserved.志成下载站 | 闽ICP备2023009151号 |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给我们留言

抵制不良色情、反动、暴力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