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29年孙小头能值多少钱
武昌起义时远在美国复威夷避难。武昌起义的起因因为满清军官体罚毒打士兵至死,引起中下级军官兵变。攻克武昌后,汉江北的汉阳仍归满清控制。成功后群龙无首,众推藏在床底下的黎元洪为首领(吓的,但黎平时对下级士兵很好)。宣布成立武汉军,并通电全国。随后江南各省响应起义,纷纷宣布独立,长江北岸的安徽,河南,山西,陕西也通电全国宣布独立,唯有直隶(河北)滦州起义失败。闻迅回国,当他回国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开始起义,各省独立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各省在上海开会讨论,众推为中华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黄兴为前敌总指挥。江南各省起义都是各省的地方主官和军人,谁也不服谁,新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前线吃紧。孙的同盟会都是吹鼓手,黄兴的光复会是能打没钱。眼看顶不住了,袁世凯本不想打败江南义军,想借此让满清退位,他当总统。袁在北京逼宫,迫使满清隆裕太后退位。按事先南北事前商议的规定,袁世凯如意当上了中华首任总统,任总理(所以才有了说的总理遗瞩)。是中华的缔造者,好像不称职。
康熙在位多长时间
61年康熙8岁登基,69岁去世,14岁亲政的,在位时间,毫无疑问是61年,是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谓是超长待机。 康熙在位61年期间,并没有懈怠,他从八岁登基开始就知道自己年纪太小,一般大臣在旁边指手画脚,后来他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就想着要把鳌拜弄死,因为他没有实权,想了个办法,抓住鳌拜,之后才撤职查办。 康熙亲政之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握紧他的皇权,所以他决定撤藩,藩王这玩意,平时很安逸,一不小心就能。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才完成了撤藩,这期间康熙也花了不少兵力物力,也算是损失不少,不过他还是完成了这件事。再后来的郑家王朝发生,康熙就趁机找人去谈判,一举收复了。 康熙五十几年的时候,他还派兵进藏,攻打准格尔部落,之后一直派兵驻扎在那里,帮助搭理当地的事务。 应该说康熙在位61年里,他一直都在巩固皇权,期间还整顿吏治,他本人还亲自离京巡视,最著名的是康熙的六次南巡。他的这一举动让自己更多的的了解民情,有利于康熙的一些政策决定,当然少不了的盛世一定要轻徭役,重百姓, 康熙在位这些年,都在认真治理国家,巩固自己的皇权,在他的努力之下,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有何丰功伟绩!能被提为五大伟帝之一
宋太祖建立的大宋王朝虽然前后历时三百多年,但是一直以来,宋朝给人们的印象并没有秦汉王朝或是大唐王朝那样强大,而宋朝似乎是统一王朝中最被人瞧不上的朝代,但是历史上却一直流传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称号,那么宋太祖是凭借着什么与另外三个强大时代的接触君主相提并论呢?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建于十世纪的宋王朝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完善期,同时,宋朝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王朝,一方面宋朝是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但是同时似乎宋朝也是历史上最软弱的朝代,仔细了解两宋的历史你会发现,宋朝三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被欺负的历史,北宋被辽、夏各种吊打,最终亡于金国,南宋与金朝纠缠了一生,最终又亡于蒙古,但就是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的创建者赵匡胤却能与秦皇汉武唐宗等伟大君王比肩。秦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汉武北击匈奴,南破百越,唐宗攻灭突厥,东伐高丽,而赵匡胤呢?似乎连都没有统一(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这样的情况,为何能与另外三位伟人齐名呢?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纵过历史上有着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期,同时也有着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次大时期,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年的动荡的局面,基本完成了对中原江南以及岭南地区的统一,并实行了有效的同治,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因为宋朝建国时,这些地区分别被十多个国家占据着,赵匡胤通过一系列战争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统一。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始终处于藩镇割据武人专权的动荡局面,到了宋太祖时期武官专权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很多皇帝被武将挟持并最终死在武将手中,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多个都亡于武将篡位,赵匡胤建国后有感于历朝历代武人专权的危害,遂建立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上升,武将地位下降,宋朝至此三百年间没有过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宋朝因此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宋太祖最可以理直气壮的就是他的个人品格,不要说秦皇汉武唐宗这些伟大的君主,就是包括明太祖以及康雍乾这些帝王来说,赵匡胤的个人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最有力的依据就是杯酒释兵权事件,同样是开国皇帝,我们对比一下汉高祖和明太祖是如何对待开国功臣就能够看出赵匡胤的私德,赵匡胤谈笑间兵不血刃的就将全力收归己有,并且许之以富贵,保之以平安,如此宽厚善待功臣,总管几千年的封建君王史中,似乎并不多见。当然宋太祖并非完美无瑕之人,他的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了整个宋朝的武力不强,以至于对外战争几乎屡战屡败,最终两度亡于北方游牧民族,这想必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始料不及的。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什么叫“国士无双”
1.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和氢弹,把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火箭之父——钱学森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载人航天奠基人,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导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3.现代印刷术之领军人物——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4.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欧阳自远,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曾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爆后验证成功。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积极参与并指导了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月球探测的实施与科学应用研究工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5.抗疫英雄—从非典到肺炎,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6.谷神—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20世纪70年代,的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在华夏大地广泛种植后,1976 ~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迹,而这很大部分的贡献来自杂交水稻。近年来,超级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4.14亿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后来袁老又再次发下宏愿:“我要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让它造福全人类!”而如今,全世界一半的水稻源自杂交水稻,不仅仅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感恩袁老。 而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各个明星网红买豪车豪宅炫富的时候,我们的袁老却因为买了两部华为手机而受到攻击。 可他们不知道,在袁老弥留之际,对身旁的工作人员问了两件事情,一件是问试验田的稻子怎么样,另一件是问自己是不是不行了,并说大家辛苦了,不用太费力气。“我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另外还有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屠哟哟等等等等伟大的前辈,他们伴随着祖国一步步走向辉煌,一步步地让炎黄子孙挺起脊梁。岁月逝去,一代代的人都会永远的记住这些人。在这些伟大的人面前,所谓的网红明星之类的都只不过是小丑而已。希望所有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教育人员、军人都能够身体健康,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因为有你们,才有这岁月静好。
才女有哪些
刚刚整理了一下,总的十位。一、张爱玲 张爱玲,原名张煐。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读书。1942年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3年她的小说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二、吕碧城 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吕碧城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长大后的吕碧城既是社交场上的明星,又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 当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一时成为京津地区的一道奇特景观,人们对这个有思想的美女加才女刮目相看。当时追求吕碧城的人很多,据说吕碧城的眼光也非常高,只看上了梁启超与汪精卫,但她又嫌梁启超年纪太大(比吕碧城大9岁),汪精卫年纪太小(与吕碧城同岁)。另外,《大公报》主编英敛之十分爱慕吕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误会。吕碧城这样谈到她的情感感悟: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 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两年后,时年23岁的吕碧城升任监督(校长)。这样年轻的女校长,当时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在这方校园的净土上,吕碧城为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许多在此学习的女生后来都成为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等。 三、萧红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在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吧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四、石评梅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1919年,她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在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其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兴未艾。就文学革命而论,鲁迅等已发表了一系列新文学作品,白话文已开始取代文言文。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受到强烈冲击,与科学已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的新的旗帜。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 她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师大等校兼任教员和讲师。北京师大附中从1921年开始男女同校。在封建传统思想依然顽固的当时,敢于冲破旧礼教,实在是一件大事。她的教育管理浸透一个“爱”字。 五、史良 史良,1900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1913年开始先后入常州女子师范附小、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新文化的启迪,参加五四运动,曾任常州市学生会副会长,领导全市学校的。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攻读法律,积极参加上海工人和学生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1931年开始在上海执行律师职务,前后近20年。在执行律师职务期间,做了不少有利于革命的工作,曾冒生命危险,营救一些受国民党的党员和进步人士。 六、林徽因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不同于张爱玲的以文字立身,对林徽因来说,则是以身世个性传奇。她身世氛围,更多地折射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流逝的时光之水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寻。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古建筑。 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七、凌淑华 凌叔华(1900-1990),女小说家、画家。原名瑞棠。笔名叔华、素心,广东番禺人。1922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并开始在《现代评论》发表小说。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这在京城文学界引起的骚动不亚于台风登陆。一帮负责担任接待泰戈尔的文化人胫骨商讨后决定,为大诗人搞个不落俗套的茶话会。5月6日下午,凌叔华得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这场世纪大聚会,她穿梭于名流之间,谈吐珠玑,风华绝代,倾倒了在场所有男人,其中就包括陈西滢,凌叔华日后的丈夫。 八、冰心 冰心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冰心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九、孟小冬 孟小冬(1907~1977),1907年生于上海,著名京剧女老生演员,有老生皇帝(冬皇)之誉。乳名若兰,本名令晖(令辉),艺名小冬。 孟小冬北上深造期间,还曾经向陈彦衡、言菊朋、苏少卿、鲍吉祥、杨宝忠等人请艺,钻研谭派、余派须生艺术并与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等戏,1927年与梅兰芳结婚,1931年离异。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直到1943年余叔岩病逝。1949年春离沪赴定居,1950年与杜月笙结为夫妇,1951年杜病逝后在课徒传艺。1967年,移居台北,1977年与世长辞。 十、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18岁时,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她能诗善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而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艳的笑容、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声音。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因为当时翻译不仅仅把对方的话译出来就算了事,还须随机应变,以对付那些蔑视华人的外国人。她爱自己的祖国,看到外国人有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就以牙还牙,巧妙地对付。 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