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攻略资讯 >  游戏攻略 >

天涯明月刀燕云成就坐标(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小编:小编酱  来源:编辑铺  |  时间:2023-05-31 10:34:15

宋仁宗时期有这么多的名臣武将,为何像“燕云十六州”等地方依然没有收回,未能像汉唐一样实现大一统呢

燕云十六州,是指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石敬瑭甘愿当辽太宗儿子,938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宋仁宗时期,他的名臣武将众多、为什么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呢?1。辽国当时兵强马壮。由于源源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辽国在政治、经济、农业方面实力大增。又由于辽国持有游牧民族骑马的快速作战,在冷兵器时代,辽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了。宋仁宗为政宽厚,为手下的文 臣武将提供了发挥能力的平台,也成就了自己一代明君的声誉。但审时度势,要收回“燕云十六州”不是最佳时机。大宋没有把握百分之百地光复这个中原的天然屏障。2。如果北宋强势收复燕云十六州,就要消耗国力,不利于国计民生。反过来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却改变不了与辽国接壤的事实。还打破了当时两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睦邻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新的军事,从而严重影响大宋的国家建设。3。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要用金钱赎回失地,劳神费力后,未果。宋军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旧交替之时,御驾挥师北征,试图收复燕云地区,双方在高梁河展开激战,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北宋名将杨业被俘后也死于非命。智勇双全的赵光义连辽国的一个寡妇(萧后)都打不赢,宋仁宗在文治武功方面比赵光义差得远,汲取这些教训。再劳民伤财、兴师远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仁宗心里是有数的。

4。到宋真宗时,宋辽议和,结成渊之盟。仁宗也要遵守这个盟约,在庆历年间又缔结了新约。在渊之盟的基础上增加了岁币,这就是“庆历增币”。总算换来了边界稳定。

宋仁宗是大宋的第六代君主,到他继位时,大宋国内矛盾缓和,安乐。宋仁宗即做守成之君,好则 好矣,但整体的政治氛围趋近保守,不容创新,一切沿袭前人的传统。致使国力相对于辽国,北宋国力已开始下滑!庆历新政昙花一现后,很快归于死寂,再无大的作为。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容许大动干戈的。

5。重文轻武是北宋的国策,仁宗心知肚明,他要与文官集团共治天下。武将备受文官的打压,他也了如指掌。这从狄青的遭遇可以就看得出来。边关难出真正的独当一面的武将。

所以,宋仁宗一朝,尽管有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文彦博等出将入相的人物,文艺有张先、柳永、晏殊、宋祁、苏舜钦、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但他们都只是清平治世时的人才,并非是冲锋陷阵的豪杰。根本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所需要的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军政人才。

“燕云十八骑”是指哪些人物呢

燕云十八骑是评书中靖边侯罗艺帐下的一支神秘的力量。

当然,在正史中,这支部队是不存在的,他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中。

相传这支部队总共只有18个人,然而这18个战士都是由罗艺亲手调教,每个人都具备《战狼二》中冷锋的水准,都是冷酷的机器。

这18名战将,具备以下特点:

一,绝对的忠诚,这里的忠诚不是只对大隋帝国或者大唐帝国的忠诚,他们的性质就有些像明朝末年将领的家丁一样,属于罗艺的私人,只对罗艺一个人忠诚!

二,武艺绝伦,这18个人都不是我们汉人,通通都是胡人子弟,胡人悍不畏死的血统,再加上汉人的韬略兵法的熏陶,再加上长时间的集体生活,这就打造出来这18条汉子,不仅精武绝伦,同时还头脑特别清晰,注重团队配合,作战中讲究互相掩护。

三,又酷又帅。这18名超级战士,个个身高马大,体格健壮,每个人都有八块腹肌,不仅如此,他们作战时头戴面具,身着黑色长披风,脚上蹬着一双马靴,作战之时就如同黑旋风一般,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冷酷无情的收割着生命。

当然,作为能够决定战场胜负的决战力量,燕云十八骑的使用也很有讲究,毕竟部队再精锐也只有18个人,罗艺没有让他们每一场战斗都上场拼杀,毕竟好钢得使在好刀上!不到万不得已,罗艺绝不会动用这支王牌小队。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蛮族前来进犯,罗艺决定打一次夜袭战。

夜袭作战,特别考验士兵的精锐程度,因为夜袭不同于白天作战,更加讲究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互相配合,这种特种作战当然需要特种部队出动,燕云十八骑首当其冲!

在罗艺的带领下,一共十九骑,骑着骏马,马摘铃人衔枚,直扑敌人营帐。这支杀入敌营,利用黑夜作为掩护,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敌人不知道来了多少隋军,不敢贸然行动。结果被这支精锐的特种部队冲动阵脚,使得敌人立脚不住,丢下三千人头,连夜撤退,没想到这十九个人就如同地狱来的使者一样,紧追不舍,不仅获得了斩首两万的战绩,还俘虏了敌人的首领。可以说立下了不世之战功。

这个故事应该也是虚构的,十八个人加上罗艺也就不到二十个人,一夜完成两万,这几乎不可能,最神奇的是还无一伤亡,这个成绩哪怕是十八个兰博抱着十八挺不限子弹的轻机枪,口中不断念着“南无轻机枪菩萨!”也办不到吧。

换句话说就算两万个馒头,十九个人捡起来也要一晚上吧!更何况还要骑马作战,这已经超过当时人们作战的极限了。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十八骑,最早出现的在后赵天王、努力的奴隶皇帝石勒身上,他在起家的时候就是靠着十八员大将得以驰骋草原,建功立业,挣下诺大家业,很有可能后人将这个事迹通过艺术加工移植到了罗艺身上。

其实真实的罗艺可没有这种堪比狼牙特种部队的强大特战队,也没有罗成这个儿子,他打仗的水平也很一般,和窦建德作战只能说互有胜负,而窦建德在隋末群雄中,军事能力只能排在中下游,和王世充、李密这些同时代的人相比,差了一个档次。

在罗艺这个时代,存在一支真正的特种部队,那就是李世民亲自指挥的玄甲军,将罗艺的老对手窦建德活捉的,就是这支玄甲军。

而在石勒那个时代,在也活跃着一支非常强大的特种部队,那就是北府军,伟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就是这支部队的封神之作。

有没有发现的古人爱用十八这个数字?看来他们很早就发现了18是个吉祥数,很多传说都和18有关:少林寺18铜人,动不动就是十八条好汉或者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过,基本上和十八有关的传说都只是传说,当然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能作为正史来对待。

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本身都危在旦夕,所以才会被契丹抓住时机。

首先石敬瑭早已与契丹有所往来,因为石敬瑭长期驻守西北,而西北是契丹与农耕汉民交汇处,常年摩擦在所难免,因此石敬瑭作为区域负责人与契丹保持友好往来,可以消除军事。

李从珂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视为权利最大的威胁,于是想将其调离根据地,但石敬瑭洞悉意图,拒绝李从珂的命令,使得双方矛盾激化,后唐大军将太原重重围困。

以一隅之地抗衡国家精锐,所以石敬瑭与河西军节节败退,并最终被围在城内,民心浮动,士气低落,可以说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若失败等待他的无疑是身首异处。

石敬瑭深知燕云十六州的重要,但只有用如此重要的区域,才能使契丹向强大的后唐对抗,才能够救援自己,也许有原则,石敬瑭也不愿意如此做。

从后面石敬瑭为维系后晋,向耶律德光上表称臣,同时进献礼物的屈辱行径,远不如割据河东逍遥自在,割让燕云十六州,真的只是生死关头的无奈之举!

未尝一败的“燕云十八骑”最后结局如何

隋唐初期,漠北首领率领10000人的大军攻入玉门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第七天的傍晚,漠北大军正在休息,只见18匹战马朝着军营疾速驶来。每匹马背上都驮着一个人,手持弯刀,头戴面罩,只露出两只凶狠的眼睛。

突然,首领的副将察觉到不对,愣在原地无法动弹,眼神全是惊恐:“是他们,燕云十八骑……”

“啊?燕云十八骑?”

众人闻风丧胆,纷纷四处逃窜。地上灰尘扬起,战马嘶鸣,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后背发麻的凉意。

靖边侯罗艺带领燕云十八骑来为民除害,以18人之力,一路追杀漠北的万人,这群漠北人在前面跑,罗艺的燕云十八骑在后面追。

燕云十八骑像一把钢刀,直接插入漠北的心脏。

天刚刚破晓,燕云十八骑扬长而去,只留下尸横山野,辽人的一万多人全军覆没,而燕云十八骑没有一个人受伤。

自从这场战争过后,辽人所有部落全部搬走,离开了戈壁大漠,再也不敢进犯。

燕云十八骑返回的时候,每个人的马上都带着36个辽人的人头,辽人首领察哈合台的人头就在罗艺脚边。

……

以上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从现在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

不过既然燕云十八骑能够以十八人的数量被称为一支“”,肯定是有比一般骑兵部队厉害的身手,否则江湖上也不可能有这么多传说。

毕竟从各种描述上来看这支部队各个都是极为优秀的马弓手,而马弓手这个群体盛产“开挂群体”,像关云长就是马弓手出身。

01,小说中“燕云十八骑”的来历

燕云十八骑这支部队在我国古代就相当于是特种部队性质的队伍,虽然只有十八人,但战斗力非常强悍,一般骑兵望尘莫及。

至于燕云十八骑的来历有一种说法,燕云十八骑是指十八个幽燕之地的豪杰,又称十八骑燕将。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记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原文张飞此时酒犹未醒,不能力战。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十八骑燕将,着张飞,杀出东门,玄德家眷在府中,都不及顾了。十八个幽燕之地的豪杰,号称十八骑燕将,又称“燕云十八骑”。

也有另一种说法,这支是隋末唐初名将罗艺手下的一支骑兵部队。

至于为什么组建这么一支部队,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罗艺为自己准备的保镖队,也有人说是罗艺当初在镇守河北地区时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组建的团。

不管怎么说,燕云十八骑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神秘的组织,他们的战斗能力相当于相当于现代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仅仅十八人纵横大漠,数十年来,未曾有过败绩。

不过,对于十八骑的数量,大家也有争议。

有人说,就是18个人,也有人说,十八骑只是一个统称,很可能是18只小分队,否则作战能力不会如此强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燕云十八骑出现,就会给人一种感。

传说中,燕云十八骑清一色脸戴面罩,只露出杀气腾腾的双眼。腰间佩戴弯刀,一身黑衣遮住全身,更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严肃的感觉。

每个人身上背着一柄巨弓,配备18只羽箭,脚上穿的是胡人马靴,靴子里插了一把锋利的匕刀。十八个人,各个杀气凛然,叫人不寒而栗。他们能一夜在大漠中奔袭上千里,偷袭游牧民族的聚集地和驻军。

无论是敌人还是队友,听到燕云十八骑的名号无不胆战心惊,如临大敌。

燕云十八骑由靖边侯罗艺一手组织,常年在漠北塞外行动,来无影去无踪,从来没有插手过中原的事情,是漠北异族眼中的魔鬼。

银枪弯刀是罗艺的杀招。但是,江湖上没有人见过燕云十八骑,更不知道这18个人长什么样子,姓什么叫什么,因为,几乎见过燕云十八骑的人全都死了。

燕云十八骑不会轻易出动,但是一旦出动将会是一场惨烈的大。所到之处,鸡犬不留。他们的战术只有一个字“死”。

靠山王杨林,曾经如此评价燕云十八骑:“快如风,烈如火,每到一处,寸草不留。”

就连罗艺的亲儿子都对燕云十八骑感到胆寒。罗成曾说:“燕云十八骑不是人,他们全都是从地狱来的魔鬼”。

王伯当则说:“银枪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

大多数人知道燕云十八骑的存在都是接触了小说《隋唐演义》或者是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再加上这支部队不符合现实规律的战绩,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支部队只是后世创作者的杜撰。

其实在各路野史和非官史中,能找出不少关于燕云十八骑的记载。

02,小说中“燕云十八骑”的结局扑朔迷离

燕云十八骑的结局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

影视剧中,罗艺带3名骑士夜行,不料罗艺在晚上被暗害,一支冷箭直插心脏,罗艺忍痛吹响号角,召唤来其余的15名骑士。

罗艺的儿子罗成也闻声而来,临终之前,儿子罗成接过号角,接手了燕云十八骑,成为新的主人。

只是罗成并没有重用他们,交代他们把父亲罗艺的尸骨带回大漠安葬。并且特地交代,燕云十八骑办完事情以后,就可以就地解散,各回各家。

还有一种说法。罗艺胆大妄为,之前是太子的党羽,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虽然被封王,但是之前做过不少对不起李世民的事情。所以罗艺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密谋,没有成功。

在大逃亡的路上,罗艺被自己部下暗害。燕云十八骑为了保护罗艺手下的所有士兵,最后战死,无一人生还。

03,历史上真实的罗艺是怎样的?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罗艺也不是个忠臣,更没有罗成这个儿子。

罗艺原本是隋朝人,当时罗艺的父亲在朝廷里担任监门将军一职,史书里的罗艺根本不像文学作品中那般明事理重情重义。

他生性残暴并且刚愎自用,不过因为擅长骑马射箭等本领,凭借战功成为虎贲郎将。

隋朝大势已去后。公元619年,罗艺归顺了唐朝李世民。罗艺被赐“李姓”,同时被封为“燕工”,后来被加封为燕君王。

值得一提的是,罗艺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党羽,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罗艺的官职更进一步,成为开封仪同三司位比,身份十分显赫尊贵。

但是,罗艺毕竟之前得罪过李世民,虽然身居高位,心里却慌得一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叛。

贞观元年,罗艺率领大军反唐,占据现在的咸阳北部为根据地,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前去。可笑的是,朝廷的大军还没抵达战场,罗艺就被杨岌打得溃不成军,后来就逃到了甘肃,在大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罗艺。

04,燕云十八骑的历史真实原型

燕云十八骑的原型是后赵天王石勒的十八骑,然而,这十八骑叫燕云十八骑是不准确的,叫河朔十八骑恐怕更恰当些。

石勒开创的后赵,曾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称霸中原的势力。应该说在前秦统一北方之前,后赵已经完成了一个北方的小统一。后赵崩溃,才使得慕容家的前燕、苻家的前秦得以崛起。

石勒最开始的家底就是十八骑,历史记载是“遂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征、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又赴之,号为十八骑。”

其实大家对石勒有一些误会,以为他很残暴。或许把他和后赵的第二代皇帝,也就是石勒的侄子石虎搞混了。

的确,石勒在攻城的时候杀过很多人,不过,这些都是阶级矛盾。

西晋太安年间,并州发生饥荒,导致民不聊生,很多人开始了逃亡生涯,石勒也是其中一员。

再后来,石勒和别人一起给地主干活的时候,地主只要对他好一点,他就拼命干活,努力在田间耕作以此来报答地主。

但是,当时西晋的统治特别腐朽,官僚上层贪婪且不关心老百姓,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论石勒和族人怎么努力,他们也吃不饱饭,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最严重的时候,差点被饿死。

有一次,晋朝一个名叫郭敬的官员给了石勒一口饭吃,石勒就感激的大哭,甚至为了以后都能吃上一顿饭,还给郭敬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石勒说:“你看现在这情形,还不如把胡人当成奴隶卖出去,这样朝廷能够有不小的收入,我们也不至于在这里受饿。”这个建议让人感慨颇深,为了吃顿饱饭,不惜把同族人卖出去。

果不其然,后来西晋并州知府还真的采用了这个建议,把胡人掠卖为奴。他们让两个奴隶带一套枷锁,这样就算逃跑目标,也容易抓回来。

他们把奴隶卖到了经济条件好点的河北地区,可笑的是,提出这个建议的石勒也被当成奴隶抓了起来被卖到了山东聊城。

不久之后,西晋八王之乱让天下形势改变,群雄四起,石勒也趁机召集了前文提到过的十八人然后起兵。

后来,这十八人有很多人都立下赫赫战功,有的还成为开国功臣。石勒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到将军,到王,再到皇帝的人。

05,石勒和历史上真实的十八骑结局

因为石勒成功了,所以跟着他的燕云十八骑结果还是不错的。

根据历史记载,十八骑中的人很多成为了将领。

石勒“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众至十余万,其衣冠人物集为君子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始署军功曹,以刁膺、张敬为股肱,夔安、孔苌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阳、桃豹、逯明、吴豫等为将率。”

后来到了太兴二年,石勒建国称赵王时,十八骑中的支雄、王阳此时已经成为裁决胡人纠纷的官员。

除此之外,掌握大权的石勒并没有放纵胡人欺负汉人,因为自己之前被人欺负,尝尽了各种心酸,所以现在石勒很尊重汉人。尤其是对于汉人的高层,石勒也是尊敬有加。

石勒去世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当年和他一起起兵的十八骑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不是战死的,而是病死老死了。

十八骑中的夔安,到石虎这个第二代皇帝的时候,官位做过侍中、太尉、守尚书令,这个官在当时已经高的不能再高了;而十八骑中的另外一个人郭敖,当时因为石虎还没当皇帝的时候,郭敖出面阻拦,后来石虎篡位成功,当即就解决了这块绊脚石。

剩下的十八骑中还活着的,到了后来大多数都是成为后赵的文官武官,被给予开国功臣的待遇。这些人也很知足,前半生打打杀杀,后半生拿着俸禄享享清福了。

所以说,石勒这个人还算是有情有义的,非常有感恩之心。

想当初在并州那个给过石勒一口饭吃的官员郭敬,后来石勒不仅救了他的命,还封了他一个大官做,也算是郭敬的善心得到了善报。

除此之外,当初石勒还是一个奴隶的时候,他的主人名叫师欢。也因为平时对待石勒不错,最后被封了茌平令。

写在最后:

石勒的一生很努力也很励志,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蜕变成万人敬仰的皇帝,靠的是自己的意志力和十八骑的帮助。他也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如果没有师欢的照顾,没有郭敬的帮助,可能石勒要受更多苦。

最后,这两个帮助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善报。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尽量帮助他人,与人为善,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现在影视剧中有很多类似燕云十八骑的角色,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惩恶扬善,最主要的是来无影去无踪,做一些劫富济贫的事情,我们姑且看看当做消遣时光罢了。

五代十国最无耻的宰相是谁

自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后,大唐帝国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名义上遵从大唐,暗地里各行其是,俨然国中之国。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曾经辉煌强盛的大唐帝国就此灭亡。此后,历史进入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代。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乱世之中,天灾人祸不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每个人都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过得还真不如太平盛世的狗快活。

然而,就在“五代十国”时代短短70多年间,有一个人却混得风生水起。任凭改朝换代,江山易姓,这个人却始终身居高位,出任宰相,着实令人惊叹。

这个人就是冯道。

冯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怎样做到屹立朝堂不倒的呢?

一、安贫乐道

冯道出身于耕读之家,像封建时代众多读书人一样,从小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盼望着将来能够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成就个人的同时,顺便施展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

但冯道很倒霉。他生于882年,恰逢唐朝覆亡前夕,国家动荡不安,各藩镇之间互相攻伐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是忙着打仗,便是逃荒避难,哪里还有什么心情读书写文章呢。

不过,牛人大都是怪胎,冯道也不例外。

冯道的祖先世代半耕半读,没有固定的职业,属于有文化的无业流民。家族基因遗传到冯道这后,产生了质变,导致冯道变成了嗜好读书,却又安于贫困的善良农家小伙子。

或许,孔老夫子欣赏的“安贫乐道”的颜回也不过如此吧。

冯道非常爱学习、爱读书。赡养父母之余,冯道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即使在大雪封门的寒冷天气里,或在布满灰尘的小破屋中,只要有书可读,冯道都会感到快活不已。

二、明珠暗投

皇天不负有心人,冯道的刻苦努力没有白费。天佑年间,20出头的冯道被刘守光看中,招聘为职工。

刘守光是当时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儿子,因为与庶母和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后来,宣武军节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刘仁恭跑到大安山潇洒快活去了,不管幽州死活。危急时刻,刘守光率领击败了李思安,趁机占有了幽州。于是,刘守光自称卢龙节度使,囚禁了父亲刘仁恭,杀掉了哥哥义昌节度使刘守文,占有了两镇。

刘守光攻打中山的时候,询问幕僚的建议。年少的冯道总是陈述利害关系,劝诫刘守光。

刘守光什么人?他可是“杀兄囚父”的凶人,自然对冯道儒家式的说教厌恶非常。倒霉的冯道,忠心耿耿,直言相谏,却触怒刘守光,被刘守光扔进了大牢。幸运的是,没过多久,在朋友的帮助下,冯道获救,免于劫难。

从后来的人生际遇可知,冯道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惜的是,少年冯道跟错了领导,摊上了刘守光这个莽夫夯货,跟着刘守光干了五六年,一直平平无奇,没什么特别的建树。

三、得遇伯乐

公元913年,晋王李存勖亲征河北,攻破了幽州,击败建立“大燕”的刘守光。仓皇之中,冯道逃到了太原,投奔宦者张承业。

张承业本是唐朝的宦官,后梁灭唐后,张承业便跟着晋王李克用,很受重用。李克用死后,张承业接受遗命辅佐李存勖,帮助年仅20多的李存勖除掉了叔叔、兄弟,坐稳了晋王之位。

刚开始,张承业安排冯道当小小的巡官。由于工作踏实,做人本分,文章又写得很好,冯道渐渐地得到了张承业的赏识。

当时有个人叫周元豹,善于看面相,和冯道尿不到一壶,向张承业诋毁冯道说:“冯道这小子,看面相是个没出息、没前途的人,您可不能重用啊!”

河东记室卢质知道后说道:“我曾见过杜黄裳司空的,冯道的面相和他酷似,将来肯定能受重用,周元豹的话不能信。”

由于冯道表现出色,张承业没有理会众人的说辞,举荐冯道当了霸府从事,不久升为太原掌书记,差不多相当于晋王李存勖的秘书长。

当时,李存勖兼并了河北,往来文件特别多,全部委托给了冯道。可见冯道能力还是挺强的。

四、辅佐唐庄宗李存勖

后梁篡唐后,晋一直是梁的劲敌。晋王李存勖灭掉刘守光,兼并河北后,解决了后顾之忧,开始专心对付梁。

李存勖率领晋军和梁隔着黄河对阵,一天,大将郭崇韬因为军中吃闲饭的将校太多,请求李存勖罢免减少。

郭崇韬本是好意,却没想到李存勖为此很是恼火,怒道:“我让效命的将校吃点儿饱饭的自由都没有了么?河北三镇让三军重新推举统帅,我要返回太原给贤能让路。”

当即命令冯道起草文告,向众人宣读。冯道提着笔迟迟不动,李存勖脸色凝重,不断催促。

想好了应对之词后,冯道劝道:“我掌管文书,不敢不敢履行职责。但是大王屡建大功,正在贼寇。郭崇韬说的不对,大王别理他就是了。如果把这事情弄得尽人皆知,那敌人说不定就听到风声了。到时候会笑话咱们君臣不合,对咱没有好处啊。”

李存勖知道这个理,只是说得气话。冯道正好给了个台阶,李存勖也就顺坡下驴了。郭崇韬赶紧来道歉,冯道在旁边帮忙说情,此事才算圆满解决。

因此,别人都很敬佩冯道的胆量。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唐。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唐灭梁后,冯道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逐渐走向权力中心。

五、历任后唐宰相

公元926年,魏州、博州士卒哗变,攻入邺都。李存勖命同为李克用养子的李嗣源前往平叛。

令李存勖没想到的是,李嗣源不但没有平定叛乱,反而稀里糊涂地被叛军劫持,拥立为主帅。李嗣源没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索性联合叛军真个李存勖。

不久,李存勖部下突然发动叛乱,杀死了李存勖,李嗣源顺利攻入洛阳,继位称帝。

早在叛乱发生前3年,由于父亲去世,冯道便离职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冯道为翰林学士。冯道才走到汴州,便发生了叛乱。

孔循劝冯道稍作停留,观望形势变化。冯道拒绝道:“皇帝召我入朝,我哪敢私自停留。”

冯道急忙赶往京师后,唐庄宗已被弑杀,唐明宗李嗣源继位称帝。

李嗣源向来敬重冯道,认为他有当宰相的材料,便任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一年后,冯道当上了宰相,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933年,李嗣源崩逝,第三子李从厚继位,是为唐闵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可怜的唐闵帝李从厚,仅当了5个月的皇帝,龙椅还没捂热,就被老爸李嗣源的养子潞王李从珂干掉。

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攻打洛阳,唐闵帝李从厚干不过,跑到卫州。面对来势汹汹的李从珂,冯道识时务地率领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立李从珂为帝。

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不久,因为和冯道不是一伙儿,罢去了冯道的宰相之职。但冯道毕竟德高望重,常年身居高位,李从珂为了笼络人心也不好刁难冯道。

继位后的第二年,李从珂看冯道变现良好,便升他做了司空,位居。

六、归顺后晋

唐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任命姐夫(或者妹夫)石敬瑭到河北重镇当了成德军节度使,任命父亲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辖区今山西北部地区)。

由于当时河北地区实力最大,李从珂心怀不满,才发动了叛乱。在石敬瑭的纵容、帮助下,李从珂顺利登上帝位。

李从珂即位后,对于手握重兵,占领重要地盘的石敬瑭心怀猜忌、忌惮。

石敬瑭害怕李从珂过河拆桥,在忧惧中起兵叛乱。但石敬瑭的实力远不如李从珂,为了对付李从珂,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自称儿皇帝,请求契丹出兵帮自己对抗李从珂。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实力大增,一路高歌猛进攻向洛阳。

李从珂见大势已去,绝望地而死,后唐随之灭亡。

石敬瑭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冯道再次被拜为宰相。

七、出使契丹

后晋的建立,可以说全靠契丹的帮助,后晋高祖石敬瑭也竭力讨好契丹。

后晋建立第二年,契丹遣使加徽号于石敬瑭。照例,后晋也应该派使者向契丹献上徽号。

派谁去呢?

当时谁都不想去北方那个可怕的异族国度,连自家皇帝都向契丹自称儿皇帝,使臣去了还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侮辱呢。

当传命的官员胆战心惊地向冯道等中央大官汇报出使契丹的事情时,冯道一言不发,拿过一张纸来,大写两个字“道去”。

下属知道冯道要去,但心地流泪不止。冯道当即派人回家报信说,自己不回家了。就在冯道自请出使契丹当日,便住到了驿馆,没几天便出发北上。

早在唐庄宗李存勖时候,冯道的大名便传到了契丹国去。冯道回老家给父亲守孝的时候,契丹国正励精图治,逐渐强盛。契丹听闻冯道的贤名后,便想把冯道劫持过去。幸亏边境守将早有防备,才使冯道免遭劫难。

冯道快要到达契丹的西楼时,契丹国主仰慕冯道的贤名,准备去郊外迎接,被臣下力劝阻止才作罢。两年后,冯道安全返回后晋,晋高祖石敬瑭将政务全部交给冯道。

此时的冯道或许厌倦了政治,上表隐退。石敬瑭知道后,奏折都不看,赶紧派侄子石重贵去探视冯道,并传话道:“如果您不上朝,朕就亲自来请。”

冯道无奈,只能继续任职。

八、晋亡投汉

公元942年,晋高祖石敬瑭在病重之中,将幼子石重睿托付给冯道,让宦官将石重睿抱到冯道怀中,希望冯道能够像周公那般辅佐幼帝。

然而,晋高祖石敬瑭病逝不久,冯道却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不久,便在朝臣的挑拨离间下,疏远了冯道。

公元947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了后晋。晋亡后,冯道投降契丹,与后晋降臣跟随耶律德光返回契丹。

就在北上途中,耶律德光突然病逝,冯道等人留在了镇州。

公元947年八月,建立后汉的石敬瑭的旧将刘知远,派兵收复了镇州,冯道便归附了后汉,被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为太师。

九、终老后周

刘知远称帝后不久,钟爱的长子刘承训病逝。刘知远痛哭流涕,以致于自己身体得了病。没多久,病重的刘知远含恨离世。

刘知远死后,他与李皇后之子刘承佑继位称帝。

刘承佑继承皇位时,前朝大将各自拥兵自重,皇权不振。不久,各地强大的藩镇便相继发动叛乱,全靠大将郭威才平定了叛乱。

刘承佑不满大权旁落,对手握重兵的大将心怀猜忌。郭威平定叛乱后,刘承佑竟想派人去诛杀郭威等有实力的大臣。郭威等人知道后,果断起兵反抗。

公元950年,刘承佑兵败后,在途中被杀。郭威带兵进入京师,假意拥立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刘贽为帝。

随后,听说契丹南侵,郭威率军北上抵抗,经过州时,被部下“黄袍加身”,返回汴梁,干掉了刘贽,篡位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被拜为太师、中书令,继续担任要职。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柴荣继位不久,冯道病逝,享年73岁。

十一、名相还是无耻之徒

冯道是一个老实人,也是个老好人。由于他学问不错,文章写得好,得到了唐庄宗李存勖的重用。

在那个以军事武力为重的乱世中,冯道始终安分守己,做一个老实的读书人。

就像年少困窘时,安于贫穷,读书取乐,冯道在做官显贵以后,也没有野心膨胀,能够坚持初心。

由于他安分守己,文才出众,每次江山易主,冯道都能平安度过,且官越做越大。

冯道的一生不像那些个大将、开国之主般惊心动魄,充满传奇。但他历仕四朝十帝,始终身居高位,本身就是最传奇不过的啦!

在当时,人们纷纷传颂冯道美名,甚至比之为先贤诸圣。

但在后世,却有不少人对他破口大骂。因为他事君不忠,投降叛军,辜负幼主,还在出使契丹时媚侍异族。

司马光称他为奸臣,欧阳修在为冯道写传时,大费篇章写了一则女子为守贞洁,自断手臂的故事,以此嘲讽冯道厚颜无耻。

那么,冯道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为什么有人骂他,有人又赞美他呢?

在我看来,冯道实在是个令人可敬可佩的,坚持真我的得道高人。

贫贱之时,不怨天,不尤人。孝敬父母,专心读书。

做官之后。忠于职守,关键时候敢于直言劝谏君主。

对同事,不贪权,和睦相处,秉公办事。

对年轻人,不分贵贱,着力举荐有真才实学的学子。

国家没人敢出使异族,他毅然决然,和家人不告而别。

叛乱迭起,他处变不惊,安抚臣民。

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囿于封建忠君观念,而对冯道所作所为深感不耻。

但抛开忠君思想,冯道并没做什么坏事。更何况,冯道为国为民确实是做了贡献了。

在那样的时代,一国之君尚且朝不保夕,还能指望冯道做得更好么?

有的人感叹李存勖等开国之主的雄才大略,却诋毁冯道,这难道不正是庄子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么”?

冯道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他有才华,却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拥有权力,却不会一心只想为自己谋求私利。在那个的年代,他只是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力保全自己,保全亲戚朋友,如果有能力,也尽力去保全更多的人。

圣人的理念是好的,但却不能否认最真实的人性。我们不能让忠君的思想蒙蔽自己的眼睛,抹杀个人最真实的情感。

生而为人,能够做到无愧于心,便足够了!

难道不是么?

志成下载站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志成下载站认同期限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2010 - jlzcch.cn. All Rights Reserved.志成下载站 | 闽ICP备2023009151号 |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给我们留言

抵制不良色情、反动、暴力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