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
- 韩国为什么热衷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 如果明朝不帮朝鲜,让日本占领朝鲜,让日本和女真互掐会怎么样
万历援朝战争,为什么平壤战役一打响,褪去朝鲜装束露出明甲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并在两年后的1592年4月挥兵侵入朝鲜,日军登陆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派明军于7月陆续入朝抗倭,并于次年(1593年)1月取得了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有人说,万历帝在位期间,明朝的各项综合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其的战斗力也在走下坡路,虽已不复往日之威,但仍是东亚一支最令人敬畏的强大武装力量。因此,有学者评价说日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是个雄才大略加野心勃勃之人,他妄图侵略朝鲜半岛、再以此为跳板入侵明王朝的图谋由来已久。日本列岛最大的封建主织田信长死后,其部下丰臣秀吉成了日本最具权势的关白(摄政)太政大臣,他率军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逐次荡平群雄,于1590年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丰田秀吉最大的人生理想是征服大明,他曾向织田信长建议“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在统一日本的战争期间,他饱经战火的熏陶与磨砺,随着内战的结束,他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同时,也为了平息或转移日本国内各大小封建领主对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满,似乎还有用武力敲开门户与明朝进行商业贸易的图谋,他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调集陆军16万,水军(海军)一万直扑朝鲜半岛。
战争初期,渡海而来的日军攻势犀利,朝鲜军猝不及防、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已经沦陷。此前,朝鲜曾经两次派使者赶赴北京向明神宗报告日本欲侵朝、侵明的企图,明神宗根本没当回事,不但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准备,甚至没有一句督促藩属国朝鲜整饬武备、警戒日军动向的叮嘱。
或许,明神宗自信过度,在这位自诩为天朝上邦尊贵帝王的眼里,日本只是个小小的蕞尔岛夷,他若胆敢进犯天朝,岂不是以击石、自取灭亡?
于是,当日军浩浩荡荡向朝鲜半岛开进时,不但大明歌舞升平,明神宗依旧醉生梦死,就连其小弟朝鲜也未感觉到危险即将降临,其朝野仍是一派太平无事的和谐景象。缺乏防范意识,忘战必危,自然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当日军如“神兵天降”,朝军仍懵里懵懂,在其宗主国大明的庇护下,“两百年不知战事” 的朝军一触即溃、大败亏输自然是不难预料之事。
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眼看大半个朝鲜就要失陷,朝鲜国王急吼吼派使臣赶赴北京求救。小弟遭难,引发明廷震动,万历帝总算是重视起来,他在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议:出兵增援还是坐视不管。
朝臣们立即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一派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主张派兵援朝。另一派以兵科给事中许弘纲为代表,坚决反对出兵救朝。两派唇枪舌剑,相持不下,似乎都有道理。明神宗也犹豫起来,事情拖了两个多月,迟迟无法定夺。日军可不管那么多,他们从南至北所向披靡,迭克名城,朝鲜战事日益恶化,前来求救的使者往来穿梭,再拖下去恐怕整个半岛都要成日本的禁脔。在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坚持下,明神宗总算领悟到唇亡齿寒的道理,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救援措施。到这年7月,见事迟缓的万历帝终于决心出兵援朝,但规模极其有限,可以看得出他下的决心并不大。
史载,明明知道日军是空国来犯,明廷只派了一位级别不高的武官率两千人马赶往平壤设防,随后,再派三千将士渡过鸭绿江驰援。
日军登岛后进展顺利,连连得手,士气正盛,明朝这区区数千人马哪里是其对手,很快便遭到挫败。明军失利的消息传回帝都,明廷再次震动,气氛颇为紧张。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大多数朝臣迫于不利形势,达成了出兵援朝的共识。万历帝命宋应昌为经略,抽调在宁夏率部平叛的辽东名将李如松为提督,率水陆大军4万3千人入朝作战。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到12月,明军主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声势浩大地开赴平壤参战。
日军早在4月14日就已在釜山登陆,随后横扫朝军如卷席,从南往北攻伐,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已危在旦夕,而犯有“拖延症”的明神宗到7月才做出反应,派少许入朝救援,足足拖了3个月。兵贵神速,碰到一个慢性子的皇帝,你只能抓狂。到12月,骁将李如松率大军东征,那么距日军捣入朝鲜已经过去了8个月之久。万历帝反应如此迟缓,决策如此艰难??让人为之咋舌。
好在李如松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入朝明军不负众望,战斗力与战斗意志亦可圈可点,总算为万历帝挽回了面子。
史载,1593年1月7日,经过周密部署与精心策划,明军相继抵达平壤,与日军精锐万人遭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翻阅明史,没见到明军身穿朝军号衣入朝参战的记载,也没见明军脱去朝军战服露出明式衣甲后日军被吓破胆的描述。假如明军身穿朝军战服是为了迷惑日军,掩饰其战略意图的话,那么,战斗打响后,他们褪去朝军装束露出明军衣甲也是一种自信的炫耀,恐怕有震慑敌军,壮我声威的意思吧?日军为何见到明军衣甲会魂飞魄散?因没有见到过相关记载, 在此斗胆揣测一下:毕竟彼时的明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极富实战经验、实力不容小觑的强大存在,其战斗力绝非朝军可比,所以日军才会吓破胆吧?
经过惨烈血战,明、朝联军歼灭日军万余人,俘虏、溃逃者无数,重新夺回了平壤,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不利的朝鲜战局。随后,明军乘势进击,并联合朝军发起大,在两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国土大部分被收复。得知李如松入朝后大获全胜,万历帝欣喜若狂,勉励他率军继续奋战。
彼时的明军,普遍列装了火绳枪和购自西洋的“红夷大炮” ,其装备比日军强不少,加上指挥官李如松久历战阵,指挥得当,所以取得了平壤战役的胜利。但是2月17日,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王京附近的碧蹄馆(驿站)遭日军伏击,死伤惨重(明朝说损失三千,日军说歼灭上万,朝鲜史料记载是役明军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四千,综合比较,明史记载的伤亡数字大约可信)。尽管明军遭遇挫折,但主力尚存,且很快得到了补充,因此士气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日军久战疲惫,虽取得碧蹄馆小胜,但补给不便,水土不服,又遭到朝鲜义军的不断袭扰,其屯粮之处又被李如松派奇兵纵火焚烧而陷入困境。只可惜明军不明虚实,不敢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白白丧失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之后,日本和明朝打打停停,万历帝在主和派的影响下,竟开始与日方和谈。这一谈就谈了4年。1593年5月,日本答应明朝,将盘踞半岛上的日军全部退缩到南部的釜山一带,万历再一次发生战略误判,下令数万明军精锐全部退回国内,只留1万人驻守。然而,丰臣秀吉却不断利用和谈时间补充兵力,运送大批作战物资入朝,积极筹备与明军再次争夺朝鲜...... 1597年正月,明军第二次入朝,这一次战争动用兵力远超第一次,比头次援朝打得更艰难也更惨烈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消息传到前线,日军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11月,日军大规模从海上撤退,明军联合朝军乘势追击,鸣梁海战爆发,日军无心恋战,明、朝斩获颇多......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如何
清朝之前,明朝万历年间,明军曾与进入朝鲜的日本人交过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率兵20万征伐朝鲜,发动了万历朝鲜之役 (1592年-1598年)。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 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调集4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友谊。 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受到较大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是“三败俱伤”,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三百年的东亚格局。
之后,明朝的实力也大大削弱,以至于在天启和崇祯年间被李自成和清兵反复绞杀,最后亡国改朝。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朝还要感激一下日本的丰成秀吉。
后来清朝前期曾两次侵入朝鲜,一次因为朝鲜参加萨尔浒之战,一次是因为朝鲜拒绝向皇太极上尊号,两次战争后,结果朝鲜臣服,但和日本却没有任何关系,可能是清朝统治者明白几十年前的“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对当时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帮了大忙了,所以就不再从朝鲜跨海去日本了,大家相安无事过日子吧。当然,因为清初江山不稳,也没有兵力去几个资源贫乏的小岛组成的日本了!
康熙年间,因为需要绞杀困守的郑经,清命令沿海渔民内撤150里,实行大规模的海禁。当时福建浙江沿海是“片板不得入海”,禁令十分的严厉,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后来一直延续到战争时期。
日本也不再有野心,也过起了“闭关锁国”的好日子,这个时代叫——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又称德川时代。庆长八年(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幕府,江户时始,至明治元年(1868年)德川庆喜献出江户城,历时265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 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经济发展良好,商人大行其道。18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江户幕府统治基础。江户日本加强了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只许同、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将近300年间,清朝和日本基本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各忙各的,清朝建立了庞大的大清帝国,日本也规整了北海道,顺便把流球国弄归顺了,收获颇丰。
但有一件事情需要提及,那就是康熙帝收复与日本的关系。
清朝与郑氏,两岸对峙20年,有时战争,有时谈判,打打谈谈,一直呈胶着状态。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收复,驱逐荷兰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内部发生争讧。清朝乘机派使者,企图说服郑成功之子郑经归降清朝。郑经为了减轻压力,与清朝谈判,交出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印玺。清朝要求人众迁回内地,剃发易服,郑经不允,谈判未成。康熙二年,清朝出兵攻打郑氏据守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据点厦门,郑经战败,退出厦门,逃奔。清朝乘胜派舟师出征,在海上突遇台风,船只沉没,无功而返。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水师总督施琅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爽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
澎湖战败,郑克爽等极为恐慌。施琅进行政治争取工作,对被俘的兵将,优礼相待,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封郑克爽公爵,封刘国轩侯爵,“降众四万余,或入伍,或归农。”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遂告统一。
康熙收复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好像有点,但假如把历史延伸到光绪甲午年间,在已经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觊觎下,估计这就不是那么好收复的了,好在那时候的日本正“闭关锁国”,做着“小天朝”的美梦,因为当时日本收复了北海道和流球,所以自称为“小天朝”,学起了中原大天朝的模样。正是这样的历史时刻,康熙皇帝才可以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涉的情况的下,顺利地完成统一的大业。
近代以前,清朝和日本的关系看上去平淡出奇,水面上平静到没有泛起的浪花,但也就如同海上风暴来临之前,总有片刻的平静,其实这期间正在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韩国为什么热衷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我只想说四个字:厚颜无耻!
一个热衷于抢别人文化的国度
说到韩国,对于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有话说,因为这个国家一直热衷于争抢的文化遗产去申报。
网上有不少讽刺的漫画,比如这张图图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纳闷,为什么韩国如此热衷于去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抢过来,比如韩国的历史地图,把大半个都囊括进去了
简直是让人无语
为什么韩国喜欢这样子?
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因为他们历史上一直缺乏独立的,基本上是给当了几千年的属国,韩国皇帝的册立需要上报,到了清朝时期,清派人去韩国,都不需要翻译。
而进入晚清,韩国又本侵略,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好不容易二战结束,日本投降,结果朝鲜半岛一分为二,根据《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美军驻军韩国,直到今日,韩国依然是有限的独立。
所以,韩国迫不及待的想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于是就开始寻找文化。
然而,很不幸的是,韩国的文字到了明朝才有
朝鲜文字母在1446年由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
文字都这么晚,更别提文化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否决
这次韩国申请让儒家书院成为世界遗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5年的时候,韩国就申请过。
不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拒绝了韩国的申请。
他们表示:
韩国的儒家书院未能显示出与及日本书院有显著不同,且书院周边不属遗产范畴。
是啊,这本来就是来自,且并未在消亡的内容,怎么能让韩国申请了去?
书院文化起源于,韩国书院的出现比晚几百年,却抢先想得到世界认可。
这是不可能的。
文化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
今天的我们,经常看到韩国抢走我们的遗产。
2005年,韩国 “端午祭”申报世界非遗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
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很心痛,明明来自,明明我们依然在进行,却被韩国抢走了。
如今韩国已经拥有近20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
是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2001年)、板索里(2003年)、江陵端午祭(2005年)、圆圈舞、男寺党表演、灵山斋、济州Chilmeori堂灵登巫术、处容舞(以上2009年)、传统歌曲、大木匠、鹰猎(以上2010年)、传统武术跆根、传统技艺走绳、韩山苎麻纺织工艺(以上2011年)、传统民谣《阿里郎》(2012年)、越冬泡菜文化(2013),韩国农乐(2014),韩国拔河(2015年)
每一项内容,都能看到文化元素,长此以往,那些国际人谈到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时候,只能说一句,哦,韩国的那个世界遗产啊。
我们的文化部门,你们在哪里?
如果明朝不帮朝鲜,让日本占领朝鲜,让日本和女真互掐会怎么样
首先,朝鲜必亡;日本和女真将会在朝鲜领上,大打出手,必会有胜利的一方,无论哪一方胜出,都会以朝鲜为临时据点,向大明发起进攻,这在地理上,又为明朝增加了一个难度。所以,明朝帮朝鲜是明智之举!